什么是維生素
維生素(英語:Vitamin)是一系列有機化合物的統稱。它們是生物體所需要的微量營養成分,而一般又無法由生物體自己生產,需要通過飲食等手段獲得。
維生素不能像糖類、蛋白質及脂肪那樣可以產生能量,組成細胞,但是它們對生物體的新陳代謝起調節作用。缺乏維生素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適量攝取維生素可以保持身體強壯健康;過量攝取維生素卻會導致中毒[1]。
目錄
- 1名稱
- 2必需維生素定義
- 3歷史
-
4人類所需重要維生素
- 4.1分類列表
- 4.2維生素缺乏或過量
- 5“偽”維生素
- 6動物所需的維生素
- 7參見
- 8參考文獻
- 9外部鏈接
名稱
維生素有時會直接音譯成為“維他命”(Vitamin),但“維生素”是營養學上的正式稱呼。維生素(Vitamin)這個詞是波蘭化學家卡西米爾·馮克最先提出的,是由拉丁文的生命(Vita)和氨(-amin)縮寫而得,因為他當時認為維生素中都屬于胺類(后來證明并非如此,但是名稱仍然被保留了下來)。在中文中,曾經被翻譯為威達敏(陳宰均譯)、維生素(高似蘭譯)、 生活素及維他命(直接音譯)。維生素有“維持生命的營養素”的意思;而維他命被有人解釋為“唯有它才可以保命”。當維生素缺乏時,會出現特定癥狀的缺乏綜 合癥,一旦補充該維生素則可解除之。一般維生素的需要量皆甚少,多吃無益。當過量攝入,則有中毒的疑慮,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
必需維生素定義
維生素的定義中要求維生素滿足四個特點才可以稱之為必需維生素。
- 外源性:動物體自身不可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生理所需(維生素D人體經紫外線照射可以合成,但是由于較重要,仍被作為必需維生素),需要通過食物補充。
- 微量性:動物體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發揮巨大作用,通常在體內扮演輔酶及輔因子的角色。
- 調節性:維生素必需能夠調節人體新陳代謝或能量轉變。
- 特異性:缺乏了某種維生素后,動物將呈現特有的病態。
不同動物對各種維生素需要及合成能力各有不同,例: 1.維生素C在多數哺乳動物皆可自行合成滿足身體所需,但在人類及天竺鼠則缺乏相關酶系合成,只能由膳食中提供。 2.貓科動物無法自行合成牛磺酸,對貓而言牛磺酸為必需維生素。 3.反芻動物雖無法合成維生素B群,但通過瘤胃微生物的幫忙,可以得到維持生理所需維生素。
歷史
由于維生素對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人類很早就意識到它的存在。早在古埃及時,人們就發現進食某些食品可以避免患夜盲癥,但是那時人們還不知道它的具體機理。
中國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曾經指出,用動物肝臟防治夜盲癥,用谷皮湯熬粥防治腳氣病。
1747年英國海軍軍醫詹姆斯·林德總結以前的經驗,提出了用檸檬預防壞血病的方法,但是他還不知到究竟是什么物質對壞血病有抵抗作用。
1912年,波蘭化學家卡西米爾·馮克從米糠中提取出一種能夠治療腳氣病的白色物質(硫胺),他稱之為Vitamin,這是第一次對維生素命名。
隨著分析科學和醫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維生素被發現,人們開始用字母來區別不同的維生素,出現了維生素A、維生素B1等名稱(在漢語中,曾經使用維生素甲、維生素乙這樣的說法,但現在已經基本不再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