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煙酸、膽堿和纖維素酶 對圍產期奶牛脂肪肝的防治研究
何建斌 田文儒 鄭昌樂 胡春山 侯振中 王洪斌 白義敏
摘要:給l8頭奶牛口服煙酸 膽堿和纖維素酶,并通過測定血液中游離脂肪酸{FFA)、谷草轉氨酶(AST)和葡萄糖{Glu),監測受試牛肝臟的脂肪浸潤程度.以提示上述三種藥物對脂肪肝的防治效果. 實驗結果:預防組奶牛脂肪肝的發病率(22%)比對照組(44%)低.產后發病的平均時間(1 2.5d)較對照組(9.0d )晚;發病至康復時間(7.5 d)也明顯短于對照組(15d). 治療組病牛肝脂肪浸潤的平均治愈時間為13.6d.治愈率為100% , 試驗結果表明,口服煙酸.膽堿和纖維素酶對圍產期奶牛脂肪肝有明顯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關鍵詞 煙酸 膽堿 纖維素酶 奶牛脂肪肝
1 前言
脂肪肝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脂肪在肝細胞內蓄積的一種常見臨床現象. 雖然奶牛脂肪肝的發病機理還希甚清楚.但總的認為與產后能量負平衡有關. 奶牛圍產期脂肪肝發病率很高.且由于肝臟脂肪浸潤,不僅影響肝臟的正常生理機能,而且常使患牛并發囤產期疾病【1.2】 結果降低產奶量和繁殖力,[2]免疫力【l】也受到影響,因此奶牛圍產期脂肪肝疾病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在奶牛國產期脂肪肝的治療方面,傳統的治療方法費用高,療效欠佳. 而對脂肪肝的預防,目前還未見有較好的藥物和方法. 為探討其理想的治療方法,我們根據煙酸、膽堿、纖維素酶的藥理作用選用其做為試驗藥物,以求改善奶牛產后能量負平衡,抑制脂肪分解,從而達到頸防和治療奶牛國產期脂肪肝的目的。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動物及分組
在哈爾濱市某奶牛場隨機選取年齡在2-8歲之間,體重在450-500kg之間,中等僳鰾以上的健康且生理階段相接近的27頭奶牛為受試牛,分為3組,其中干奶牛9頭為預防組,分娩牛9頭為對照組;另外,對分娩5-7 的奶牛進行脂肪肝臨床和實驗室診斷,在確診為脂肪肝患牛中隨機選取9頭作為治療組.
2.2 投藥方法及劑量
預防組(產前1周開始)和治療組(產后1周開始)牛每天每頭投給煙酸(哈爾濱市飼料研究所試驗廠)8g ,氯化膽堿(天津市渤海獸醫藥廠.批號:00721)80g .纖維素酶(天津市中新獸藥廠,批號:931 2O1)60g . 投喂時.將此三種藥物混臺后分次(早晚)拌入精料中投服,至產后第5周結束。對照組牛不加處理.
2.3 血樣的采集及分析
預防組的牛從投藥后第2 d,治療組和對照組牛從產后5 d開始從頸靜脈采血,每隔5d 采1次.血液用肝素鈉抗凝,離心后將血漿在2h內送實驗室檢驗 測定Glu FFA和AsT. 其中G1u和AsT用生化自動分析儀浸測得,而FFA則用一次提取比色法測定。
2.4 肝脂肪含量的判定
將上述測得的值代入Y 值公式:Y = 一0.51—0.0032FFA +2.84Glu—O.0528AST(Reid等,1983),? 計算肝中脂肪含量,當Y>1時為正常(肝脂量<20%);當0<Y<l時為輕度脂肪肝(20% < 肝脂量<400):當Y<O時則為重度脂肪肝(肝脂量>40%). 最后根據Y值判定各相應組受試牛脂肪肝的發病率、發病時間、康復率和康復時間。
3 結果
3. 各蛆愛試牛血液中Glμ、FFA 、AST的含量及其變化規律 。
從圖1.2和3中可以看出,治療組患牛在產后5--7d時血糖平均水平極顯著低于預防組和對照組,而在治療過程中血糖含量一直升高,并且在治療后的第15d,血糖含量迅速升高,并超過了預防組牛血糖的平均水平;治療組牛FFA 的平均值在產后5~10d時極顯著高于預防組和對照組. 在投藥后的第3d其古量迅速下降. 到投藥后的第l8 d(即產后25 d)其含量選到了時照組牛水平.到產后30d時降到最低;預防組牛FFA的平均值雖在產后25d 內遙新升高.但其總平均古量一直顯著低于對照組,且在產后25d后明顯下降:治療組牛AST的平均值枉產后5 7d塒也極顯著高于預防組和對照組牛,給藥后則逐漸下降,預防蛆牛AsT的平均古量在產后5d 內處于較低采平,然后有所升高,繼而又迅速下降.
3.2 三組受試牛Y值.發病和康復(抬禽)時間,見表1 2、3.
注:一表示未發病,+表示發病;發病及康復時取兩次采樣時間時平均值.以下同樣
從表1、表2,表3可看出.預防組的發病率 為22%(2/9),比對照組中的自然發病事(44%)低,預防組產后發病時間(12.5d)晚于對照組(9.0d);表1預防組牛的Y值及發病、康復時間從產后發病至康復(治愈)的時間來看,預防組需7 5d,而對照組需要15d,治療組需要13.6d.且治愈率為100%,即預防組發病時間延遲。而康復時間明顯縮短.
4 討論與結論
治療組牛因是脂肪肝患牛.因此,其血糖濃度在產后1 5d 內處于較低水平,而投藥后.治療組牛的血糖平均古量則逐漸上升,并在投藥后的第8d (即產后1 5d)血糖的濃度迅速升高并基本上選到了對照組牛和預防組牛的水平.此結果說明上述三種藥物同時應用有提高脂肪肝患牛血糖的作用.Schuitz【3】和Waterman【4】曾紿產后奶牛投喂煙酸.其結果發現受試牛的產奶量增加,同樣,田文儒【5】也曾發現,投喂煙酸和膽堿后,受試牛血糖含量升高,產奶量增加可能和血糖水平增加有關. 上述三種藥物使患牛血糖濃度增加可能是其治療肝臟脂肪浸潤的原理所在,因為對脂肪肝的傳巰治療方法是用外源性葡萄糖刺澈體內糖異生,以增加血糖的利用率.
預防組牛血漿中AST 和FFA 的平均水平,在產后一段時間內明顯低于其它兩組受試牛,這說明上述三種藥物合用具有明顯的抗脂肪分解的作用. 同樣。據報道,煙酸在大鼠。【6】山羊【3】和綿羊【7'】也具有抗脂肪分解作用,減少脂肪分解。將減少游離脂肪酸進人肝臟的量,最終有利于恢復肝臟的正常功能. 血漿中AST水平升高不僅由于肝臟功能紊亂造成.而且肌肉(包括心臟)的損傷也能導致. 分娩時由于某些肌肉的過虛疲勞及損傷在所難免,而上述三種藥物是否可以緩解分娩時肌肉損傷,從面降低血中AST的含量,還有待于做進一步的探討. 盡管如此,預防組牛的AST和FFA 的含量在產后一段時間內都有所升高,這說明還有部分脂肪發生了代謝. 因此,在用上述三種藥物預防脂肪肝時,應考詹加大投藥的劑量.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本試驗中所采用的受試牛的頭數有限,因此難以衡量某些結果是否存在巧臺性. 另外,由于本試驗對受試牛采樣時間隔5d,所以發病時間和康復(治盤)時間的計算只能取兩次采樣時間的平均值,因此對于時間的判定上難免有一定的誤差.
5 參考文獻
1 Reid 1M C0llins R A ,Dow AM .et a1.Peripheral leuco cyte numbers andfunction in cows
Ih fatry liver J Pathology 1983.141:51 5-516
2 田文儒.圍產期奶牛脂肪肝與繁殖力關系的研究.黑龍江畜牧獸醫,1991,(1):l~3
3 Shultz LH Yaradagu J s and Gill R Efect of nico tan acid oil iepicmecabolism in ruminan~J.Ra
sci.1986,51:955(Abstr)
4 Waterman R shwalm JW and Schwctl LH .Nicotinic acid lreatment olbovine Ketosic. J.Darys Jc
1972,55:1447.
5 田文儒.捧昌樂.煙酸和膽堿對防治奶牛圍產期脂肪肝和提高繁殖力的技果,黑龍江畜牧獸醫,1994,(9);3—6.
6.Carlson IA and Oro LTfhe efect of nicotinic acid oll Plasma frecfal竹acids Ac缸M ed Scand 1962.172:64l
7 Nye ER and Buchanan H 8hort term efect of nicotin'ic acid on plasmalevel and turnover of I
fatty acids in sheep and rt'laD Jt~-pid Res1969~10:193